羊城晚報記者 王漫琪
  僅一個鎮就擁有150多條龍舟,這在端午賽龍舟傳統民俗盛行的潮汕地區里,可謂首屈一指了。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潮州市潮安庵埠鎮,發現如今每年竟只剩一半的龍舟能下水,究其原因是由於龍舟生存的溪河生態環境日漸萎縮。
  端午節前夕,記者在庵埠鎮莊隴村的“龍船厝”(潮汕鄉鎮固定停放供奉龍舟的場所)找到了正在修整龍舟的造船老藝人張元斌。現年69歲的張元斌是當地出名的造船老藝人,曾經龍舟製作師傅眾多的庵埠鎮,如今僅剩下十多名藝人,而且最年輕的也已50多歲,兩位80多歲的老師傅已經“退隱江湖”。張元斌說,眼前這兩條龍舟屬於15米長、可劃11對槳的小規格龍舟,是5年前他為莊隴村製作的,“這些年造的都是小龍舟,以前傳統製作的21米、劃17對槳的大龍舟已基本沒法下水了。”說到這裡,張伯露出了苦笑:原來,由於如今的溪河越來越狹窄,河床淤積變淺,水浮蓮堵塞河道等種種生態問題,大龍舟根本沒法划下水,為了適應生態環境,庵埠當地各鄉村紛紛改用了小龍舟,併在節前張羅各自河段的疏浚清理。
  張元斌最近估算了一下,目前全庵埠鎮一共有150多條龍舟可以使用,然而每年端午節至多也只有一半能入水,因為還有六七十條大龍舟因為環境的緣故無法下水。
  每年距離端午節還有一個月左右,就是張元斌開始忙碌的時候。張伯說,製作一條龍舟需要十幾道工序,從最初的選材下料,到後來的上油漆裝龍頭等,如果五六個人合作,需要20多個工作日才能完成。最忙的一年,張伯總共製作了17條龍舟,不過近年新造龍舟的數量減少,他的主要任務多是為各村翻新和維修龍舟。
  由於祖輩是造船出身,張元斌15歲進入庵埠船廠當學徒,到後來從事船體設計,擁有了幾十年的造船專業經驗,這讓張元斌製造的龍舟既堅固又劃得快,備受青睞,庵埠的一百多條龍舟便大部分出自其手。然而,製造龍舟這門傳統手藝如今卻面臨失傳的境況:由於受到季節性限制,一年也就兩個月左右的作業時間,市場“錢景”有限;此外,製造龍舟需要團隊合作,技藝也比一般工藝辛苦,於是專門學習製造龍舟手藝的年輕一輩越來越少。後繼乏人,讓張元斌老伯時常為之憂心。編輯: 鄔嘉宏  (原標題:潮汕劃龍舟民俗遭遇“生態危機” 造船手藝後繼乏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17cuik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